新闻动态
每天跟我学习《伤寒论》第215条丨提挈能食与否为辨证之眼目
《伤寒论》第215条
原文:"阳明病,谵语,有潮热,反不能食者,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;若能食者,但鞕耳。宜大承气汤下之。" 一、经典注家集萃 1. 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:“阳明病,谵语发潮热,为胃实之候。
胃实当能食,今反不能食,此必燥屎结于肠中,胃气壅塞不得下行,故不能纳谷。
其病深结,故曰有燥屎五六枚也。
若能食者,胃气未为实热所壅闭,仅是大便硬结,其结未甚,然谵语潮热俱在,亦为可下之证。二者皆宜大承气汤攻下其实热。”
2. 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:“此以能食不能食,辨阳明腑实之微甚也。
谵语潮热,阳明下证悉具。
胃热本当消谷引食,今反不能食,是胃中非但有热,更有燥屎阻结,腑气不通,浊气上逆,故格拒不纳。
此结已甚,非大承气汤荡涤不能为功。
若能食,则胃气尚能运转,仅是大便硬耳,然热邪既已成实,谵语潮热不退,亦当用大承气汤攻之,不可因能食而迟疑,致邪热羁留而生他变。”
3. 尤怡《伤寒贯珠集》:“谵语潮热,阳明腑实之征也。阳明病,法多汗,法能食。
今反不能食者,热不在经而在腑,燥屎内结,气窒不行,故不能食。曰'必有燥屎’,言其结之坚也。
若能食,则胃气未窒,故知其结未甚,'但硬耳’。
然虽云但硬,而谵语潮热,腑实已成,故皆宜大承气汤以下其热,去其结。”
4. 黄元御《伤寒悬解》:“谵语潮热,阳明腑热内实。
阳明以纳谷为顺,腑气壅塞,故反不能食。
不能食者,胃腑郁满,浊气上逆,故不纳谷。
此必有燥屎阻塞,宜大承气汤下其燥屎。
若能食者,胃腑瘀塞不甚,大便虽硬,而未成燥屎,然燥热既盛,亦宜大承气汤泻之。”
5. 刘渡舟《伤寒论讲稿》:“这条用'能食不能食’来判断阳明腑实结滞的严重程度。
'谵语’、'潮热’是阳明腑实的两个主证。
正常情况下,阳明有热应该能食(190条),现在'反不能食’,这说明胃肠堵得太厉害了,不光有热,还有干燥的粪块结在里面(燥屎),腑气不通,胃没法再往下收纳,所以不能吃。
这叫'大实有羸状’。如果还能吃,说明胃气还没被完全堵死,肠道里可能只是大便干燥发硬,还没结成一个个的疙瘩(燥屎)。
但不管哪一种,只要谵语、潮热这两大主证在,就说明腑实已经形成了,都应该用大承气汤来攻下。” 二、多维深度解析 1. 六经辨证思维解
病位病性:此证属典型的阳明腑实证(里阳证、热证、实证)。
辨证眼目: “反不能食”是判断腑实严重程度的关键。 反不能食:在“谵语、潮热”的阳明热证基础上,出现“不能食”,这反常(反)现象揭示了更深层的病机—燥屎结聚,腑气壅塞。
肠道完全阻塞,胃气无法通降,故拒纳水谷。
此证结滞甚重,非峻下不能开通。
若能食者:虽大便硬,但胃气尚能通降,提示结滞相对较轻,尚未至完全闭塞的程度。
但“谵语、潮热”存在,说明燥热已成实,仍需攻下。
治则方药:无论结滞轻重,只要“谵语、潮热”之主证存在,腑实之诊断即成立,故皆“宜大承气汤下之”。
方中芒硝软坚,大黄泻热,枳朴行气,共奏峻下热结之功。 2. 圆运动一气周流解
阳明胃腑以降为顺,主纳食。
此证是圆运动中轴(胃肠)被燥屎浊热严重壅滞,导致“右降”之路受阻甚至闭塞。
燥热内结阳明会导致腑气壅滞,腑气壅滞一方面会使浊热上攻心神,进而引发谵语;
另一方面会让里热外蒸,从而出现潮热;
同时还会影响胃腑通降,而胃腑通降受影响的程度不同,表现也不同。
若为重度壅滞,会导致胃气完全不降、拒纳水谷,进而出现反不能食,这种情况意味着燥屎结聚、阻塞肠间;
若为轻度壅滞,胃气尚能通降,所以尚能食,此时多为大便但硬、未成坚屎。
无论是谵语、潮热伴随燥屎结聚,还是大便但硬伴随腑实已成、浊热内盛,都需要通过峻下热结来开通道路,因此均宜大承气汤下之。
3. “反不能食”之鉴:需将此种“实不能食”与太阴虚寒的“不能食”严格区分。
彼者必见舌淡、脉弱、腹满喜按,绝无谵语、潮热之象。若误辨,用承气则下毙。
峻下之时,不忘护正:即便确认为大承气汤证,在施用时常会嘱“得下止服”,并于方中重用生姜或半夏以和胃降逆,防止峻下伤中。
对于年老体弱者,甚至会考虑先投小承气汤试探,或采用中药灌肠之法,以策万全。
下后调理:一旦得下,即当转为调理。
以糜粥自养为主,或酌用益胃汤、生脉散等方,益气养阴,恢复胃气。 4. 中医底层逻辑贯通 抓住主证:此条示人,在复杂的症状中,要抓住反映疾病本质的主证(谵语、潮热)。
只要主证在,即使某些次要症状(能食)似乎提示病轻,治疗大法(攻下)也不可动摇。
现象与本质: “能食”是现象,“谵语、潮热”才是本质。
医者需透过现象看本质,不可被“能食”的假象所迷惑而延误治疗。
治疗求本:本病之“本”在于“燥热实邪”。
治疗直取其本,本去则诸症(谵语、潮热、不能食)自除。 三、临床体悟
现代临床对应: 1. 急腹症鉴别:此条所述“谵语、潮热、反不能食”,与完全性肠梗阻伴中毒性脑病的临床表现高度吻合。此时需果断采取解除梗阻的措施(手术或峻下)。
2.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:重症脑炎、脑膜炎患者可出现高热(潮热)、神昏谵语,并因颅内高压导致呕吐、不能食,其病机虽非燥屎,但属“浊热上攻”,治疗上“泻热解毒”的原则相通。
3. 精神病性障碍:某些躁狂发作、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为兴奋躁动(似谵语)、面红、便秘(但硬),而食欲亢进(能食),其病机亦属阳明腑热上攻,可用泻法釜底抽薪。 临证鉴别要点:
从食欲来看,“反不能食”之实证是完全不想吃,甚至见食则恶;“不能食”之虚证(太阴病)是食欲不振,或食后腹胀。
从腹部表现来看,“反不能食”之实证是腹满硬痛,拒按;“不能食”之虚证(太阴病)是腹满时减,喜温喜按。
从全身症状来看,“反不能食”之实证有潮热、谵语、口臭、苔黄燥的表现;“不能食”之虚证(太阴病)有畏寒、倦怠、口淡、苔白滑的表现。
从脉象来看,“反不能食”之实证脉象沉实有力或滑数;“不能食”之虚证(太阴病)脉象沉弱无力或迟缓。
从病机来看,“反不能食”之实证是燥屎阻结,胃气不降;“不能食”之虚证(太阴病)是中阳不足,运化无力。
从治疗方法来看,“反不能食”之实证需攻下泄热(用大承气汤);
“不能食”之虚证(太阴病)需温中健脾(用理中汤)。 仲景心传:
“此一条,乃于阳明腑实之纷繁外象中
提挈'能食与否’为辨证之眼目
以判结滞之轻重。
然其旨归
终落于'谵语’、'潮热’二症之上。
但见斯证
无论结之轻重
便当毅然施以峻下
毋为'能食’之假象所惑
亦毋因'不能食’之重证而逡巡。
盖大承气汤之用
非独为攻下有形之燥屎
实为泻其无形之亢热
釜底抽薪
以救阴液而安神明。
此中真意
不可不察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初中几何模型资料
下一篇:没有了